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寿时代正快步向人们走来,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如果说,30多年前中国主要人口问题是解决出生率高,那么在今日中国,应对迫在眉睫的老龄化挑战已成亟待破解的人口命题。
“汹汹而来的老龄化态势,给"未富先老"的中国带来空巢问题、子女负担问题、社会老年服务能力低下问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翟振武示,如不加快健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社保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人口结构迅速老化将“窒息”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翟振武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从2011年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年均增加860万人。
“银发浪潮”给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功能带来严峻挑战。
“告别传统大家庭的四世同堂,告别兄弟姐妹和叔伯姑婶,我国家庭结构改变的不仅是亲属关系,还有养老模式。”翟振武说,背负住房、教育、医疗等重担的“421家庭”,面对2个人照顾4位老人的无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项调查显示,59.7%的人感觉自己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大。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
家庭养不了,制度未跟上。翟振武说,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一边是城镇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差距过大,一边是基本养老保障还没有实现城乡全覆盖。
养老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而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养老产业供给存在较大缺口。养老产业发育并未成熟,仍处于边际不明显、政策不配套的初级阶段。在医疗保健、旅游、教育、房地产等诸多领域,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的各种机构,依然处于浅尝辄止的试水状态。 李晓宏养老产业困难重重
养老院或许是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最核心部分,但一些养老院脏乱差的环境、简陋的设备、不专业的服务让大部分国内老人都对养老院望而却步。记者走访多家养老院时发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养老院内得不到细心照顾。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能满足1.5%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需求,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
与此同时,一些私立养老院虽然设备设施完备,但数量有限且缺乏政策支持,每月5000多元的费用让绝大多数老人望而生畏。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人都希望在家养老,但房间内缺乏必要的适老化设计。同时,空巢家庭缺乏必要的看护,也使得老人在家中一样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
困难首先来自住宅适老化设计的缺失。“在日本,目前不管是政府投资开发建设的普通建筑还是私营开发商建造的住宅,全部进行适老化设计,但我国无数开发商,还在跑马圈地,不少开发商在做错层设计,炫耀建筑物外壳的时候,没有人关注建筑里面如何。”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刘东卫指出。
社区照顾类的养老项目则遇到资金上的瓶颈。北京东城区“寸草春晖养老护理中心”的建成被称为和平里街道2011年为百姓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在老旧小区内,能容纳100名老人的护理中心的出现,解决了一部分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不过,这个由民间投资经营、政府支持的养老院,虽得到了政府补贴,“但政府每年10万元左右的补贴对整个养老院的花费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希望政府能给予我们更多补助和支持,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愿意为养老事业服务。”该中心负责人王小龙说。冯文东分析制度研究势在必行
“在日本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政府就开始进行各种政策研究,其中就包括适老化住宅和养老地产。”据刘东卫介绍,我国的邻国日本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其未雨绸缪的老龄化社会应对政策,尤其是住宅产业政策和在公营住宅范围内试点研究老年住宅,使日本虽然同样存在诸如空巢化家庭、独生子女等问题,但依然能让国民在耄耋之年依然老有所依。
据大阪市立大学教授佐藤由美介绍,日本早在1963年就推出了倡导保障老年人生活的《老人福利法》,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全面推广老人保健设施。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重,2000年4月日本开始实行 “看护保险制度”,为了今后得到看护,40岁以上的被保险人要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当被保险人接受看护时只需要承担看护费用的10%即可。
佐藤由美介绍,日本在不同时期的居住政策主导老年住宅的发展,日本老年住宅无论是住宅还是看护服务,一开始都由国家政府机构进行投资建设营运,随后大部分转为由民间企业营运。从老年化人口比例上看,我国的情况与1985年的日本相仿,皆为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从养老地产发展阶段看,我们尚未开始起步。可以说我国养老住宅产业落后日本至少20年。
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为23.1%,这一数字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一位。因此佐藤由美认为,保证大城市的老年人居住的安定性仍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因为许多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的房屋里接受看护服务,而不是到养老院去。“到2055年,日本老年人数将达到日本总人数的40%,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各种实验,面向未来,我们在实验什么样的设施才适应新的时代的老年人,我们在不停地探索着。”佐藤由美说。 冯文东建议三管齐下提升生活品质
破解养老困局,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也需要进行制度建构。翟振武说,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加快建设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
“居家养老为主,机构供养为辅”是我国养老保障服务的发展方向。翟振武表示,根据《规划》,我国将建立健全县 (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星光老年之家、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纳入小区配套建设规划。
翟振武认为,当前应着力做好三件事:
一是养老服务机构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功能,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
二是优先发展护理康复服务,解决老年人医护照顾问题。在规划、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加强老年护理院和康复医疗机构建设。
三是加快开发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老年特需产品,拓展适合老年人需求的特色护理、家庭服务、健身旅游、文化娱乐、金融理财等服务,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李晓宏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宏观上,注重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快速人口老龄化国家的相关经验。只要统筹协调,积极应对,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仍然可以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人口老龄化尽管首先表现为一个人口现象,却不断和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各个领域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公共政策要想在这个系统中发挥持久有效的作用,就必须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统筹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关系,并促进和支持各种不同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中国已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关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三个五年规划。
微观上,力求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国家着力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与此同时,要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此外,还要解决“老有所为”问题,重视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保障老年人社会权益,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充分融入社会。 叶小文孝文化应对老龄化
老年人最害怕生病,一怕肉体痛,二怕没钱医,三怕没人照看,因此老年人更需要健全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从较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求来看:老年人首先需要的是能享受家庭的温暖,能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而现在,我们用电话、手机等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和手段,就能成为古代人梦寐以求的千里眼、顺风耳。如果仅以父母是不是吃好穿好来衡量,现在的大部分子女都算得上是孝子。但是,父母对子女所期望的,除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外,更有精神层面的高层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