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年末岁尾,河南人身保险业却显得生机勃勃,形势喜人:截至11月底,全省各人身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35.79亿元,位列全国第三,同比增长3.91%,增速列全国第四;且各月规模保费基本稳定,收入变化趋稳。业界认为,理念的转变正在影响河南人身保险业的经营模式,创新服务更加注重长线效益,创新发展的亮点再次闪现。
理念在转变
今年以来,河南保监局在全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保险理念,按照“重在为民”的发展思路,号召做人民满意的保险事业。为了使诚信为民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下半年还在全省表彰了150名保险业诚信服务标兵。在行业新风的感召下,河南人身保险业各家公司细细梳理整个经营过程,摈弃保费至上的经营观,在各个业务领域凸显以人为本的保险理念。
今年7月,在保监会、河南保监局的支持、推动下,中国人寿郑州市分公司成为郑州市新农合补助支付服务的供应商,负责新农合基金的审核、支付等业务;10月,郑州全市新农合经办管理服务正式由卫生系统移交给人寿经办。从经营的角度讲,这个项目仅仅称得上保本微利,但中国人寿郑州市分公司利用自身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点,提升了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的便捷性;利用自身的专业人才队伍,在账户管理、费用核算、医疗调查、数据管理等方面,使审核更准确、结算更简易、报销更快速,提高了公共服务效率,郑州市418万农民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对传统保险项目,许多公司也改变了“重保费,顾眼前”的短期行为,把服务扩大到保险之外。
今年,全省80%以上的人身保险公司开展了“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对员工强化服务理念,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使河南人身保险业务质量产生了积极变化,10年期及以上长期期交业务占比和新单折标率逐月提升,截至11月底,分别为49.33%和25.43%,同比分别提高8.7和0.8个百分点。续期业务对市场发展的支撑作用凸显,截至11月底,续期业务保费收入230.57亿元,同比增长26.71%,对总保费增长贡献度达203.35%。
服务在提升
多年来,保险业重销售、轻服务的经营作风严重损害了企业形象,也制约了行业发展。今年以来,河南保监局在加强经营理念引导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服务品种和质量的监管,注重提升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该局紧密结合河南省人身保险市场发展实际,在全省建立了人身保险专管员机制,实施对保险服务的全面、持续、动态监管;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短期意外险业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通知》《关于报送电话营销用语的通知》等规范服务质量的专项文件。
同时,各家公司统一认识,加强自律,在服务中既注重传统的软件提升,如各种服务意识的强化,也更加注重服务质量的硬件提升和新服务项目的开发。2011年,全省有4家人身险公司开展了电话销售服务;6家具有集团背景的公司发挥优势,积极发展相互代理业务。泰康人寿借助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并与医院密切合作,建立了健康保障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平台“健保通”,使客户住院治疗“免申请、零等待”;新华人寿新乡中心支公司对个险、银代给付结案案件实行全面电话回访,杜绝服务漏洞;太平洋寿险河南分公司实施“神行太保”项目,使传统契约作业流程缩短为4个,通过移动终端、无线网络、POS机等,改善了业务员及客户体验,提高了承保时效,一站式完成销售和服务等多种业务环节,一张保单的承保最快可于15分钟内完成。新服务品种的不断出现,充分彰显了各家公司已经将持续、快捷、有序、优质的服务作为衡量发展优劣的标尺。
产品在转型
业界普遍认为,人身保险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节点:一方面,全社会的保险意识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大众对人身保险产品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所以,产品转型将是人身保险业新一轮发展的关键。为此,今年河南一些公司改变规模拉动的粗放经营模式,开始寻求以长期价值和社会效益为内涵的可持续增长,促使保险产品不断转型。
一是更加注重农村需求。目前,省内共有6家寿险分公司在18个地市的100多个县以下地区开展了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销售的产品超过10款,累计承保超过200万人次。郑州人寿接手新农合的同时,根据农民风险特点,又设计开发了新农合补充保险,并争取了财政补贴支持农民参保,可以将最高保障额度提高到22万元。
二是产品单一的状况正在改变。如泰康人寿推出了从少年到老年的系列人身保险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医疗、保健、养老等需求。太平人寿河南分公司推出新的重疾理赔产品“康颐金生”,将客户的实际生活状态纳入理赔标准,为国内首个引入“全面保障责任”的产品。
为了提供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保障服务,2010年以来,河南一些人身险公司积极开发计划生育产品,开办险种包括计划生育手术保险、独生子女平安保险、母婴安康保险、优生优育疾病保险、计生家庭养老保险等,深受社会欢迎。另外,像农村群众用电意外险、伴随市民左右的一元险等小产品,也给充满活力的人身险市场锦上添花,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