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现在的学习力就是未来的竞争力!玉米田保险学习网为您的成长加油!
网上视频学习
网上音频学习
保险增员秘诀
保险行销秘诀
个人成长秘诀
保险管理秘诀
保险培训秘诀
会员下载频道
客户服务频道
经纪财产频道
保险聚焦频道
保险知识世界
展业服务产品
玉米田开心地
精英会员门店
保险精英论坛
新闻中心 首页
强 力 搜 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阅 读 排 行
优 秀 广 告
会员免费门店申请
网上视频学习
玉米田电子书
推 荐 阅 读
合 作 网 站
 现在位置:首页 -> 保险热门话题
寿险销售寒冬突如其来 渠道转型路在何方?(上)
作者:不详来源:不详 更新日期: 阅读次数:
文字 〖字体: 〗 双击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眼下国内寿险公司正遭遇业务增长乏力的“寒冬”。

国内保险三巨头公布的保费收入数据显示,前4个月,中国人寿共实现保费收入1454亿元,平安寿险和太保寿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557亿元和390亿元,环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4月份分别比3月份大幅下降41.7%、47.63%和35.72%。虽有销售淡季的因素,但全行业性保费增长乏力都是不争事实。

保险三巨头如此,中小公司更是大面积负增长。

一方面,国内保险业正面临保险营销员的增长瓶颈,“增员难”使得个险保费增长的前景堪忧(参见本报4月25日特别报道《保险公司增员维艰 20年保险代理人制再受拷问》)。另一方面,监管层对银保业务的持续规范“组合拳”,也影响了寿险保费规模的扩张。

三大渠道之一的团险渠道,始终没能走出“不赚钱”的怪圈;加之专业保险中介、多元行销等力量依旧孱弱,尚不足撑起三分之一天下。

一时间,国内寿险的各条重要渠道同时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许多业内人士指出,渠道的“转型与创新”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眼下国内寿险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监管方面,从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个险、规范银保、增开券商代理,再到推动变额年金试点,这些是毫无联系的政策“散花弹”,还是监管层一系列旨在调整保险行业结构的“连环计”?

而保险公司尝到了规模为王的恶果后,是否已经下决心改弦易辙。“短期内的负增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发展困境不求突破,没有作为。”一家寿险公司负责个险的高管如是说。

1. 营销转向“产销分离”?

“产销分离的初衷是好的,但短期内可能很难显效。”一位寿险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称。

1992年底,第一批代理人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两年后,业务规模已然过亿。历史数据显示,拥有这第一批代理人的友邦占据了当时上海77万张个人寿险保单中的70万张。

之后,随着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以及中生代的新华、泰康等公司纷纷涉足个人代理制后,个人营销迅速成为寿险业的主渠道。也是在个人营销带动下,寿险保费规模迅速超越了财险,彻底改变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格局。

个人代理制巨大成功被众多保险公司疯狂复制,十余年都保持20%以上的人力增长。然而,“管理粗放、大进大出、素质不高、关系不顺”的保险代理人体制如今遭遇滑铁卢。

一位曾经参与课题研究人士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个人营销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监会中介部已经成立了工作小组,针对营销员管理体制进行调研,先后提出过许多改革思路。由于改革成本巨大,又遭受几家大寿险公司反对,改革最终没能成行。

直到2009年8月,保监会召开专题主席办公会,研究保险营销员体制问题,同年10月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严格营销员准入门槛。

2010年10月,保监会再次下发《关于改革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的意见》,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应逐步理顺与营销员的法律关系,鼓励设立发行保险代理公司或销售公司,即提倡“产销分离”。

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精细分工的结果。“产销分离的初衷是好的,但短期内可能很难显效。”一位寿险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称,当年新华人寿曾在西南两省设立专属代理公司的夭折就是一个例证。

该人士称,专属代理公司设立之初被市场寄予厚望,还曾被视为先行先试的典范,但因为两家各自独立的经营主体间的组织协调存在分歧,利益分配关系未能理顺,最后试点以失败告终。

保险公司终止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很重要原因在于日渐高企的外包费用让这条渠道不堪重负。

而一家保险中介机构的总经理也承认,目前一些较有实力的中介机构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从保险公司获得首年佣金为120%,第二年为80%,二者加总达到200%,“等于保险公司前两年的保费全给了渠道”,如果客户持续缴费前提下,才能从第三年及以后各年产生利润。

“但如果是自己的营销人员,通常的佣金提取比例为:第一年25%-35%,第二年15%,之后三年每年5%。”前述总经理续称。


如此昂贵的外包成本,让很多公司望而却步。一些公司开始研究,将成熟的外勤队伍组建成专属代理公司,并吸收营销员个人资本,使其成为企业的主人。“但尚未找到符合预期的盈利模式,目前该计划仍处于研究阶段。”一家合资寿险公司的个险营销负责人称。

当然各家公司战略不同,所选择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生命人寿总经理杨智呈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就曾表示,不会放弃代理渠道,与成熟代理公司合作可以迅速撬开新市场,比起自己搭建队伍来还是要快。生命人寿目前正处于二次扩张期,计划在两年内设立1500家四级机构,实现500亿元的保费规模。

但想实现这一目标的压力不小,与中介公司合作,初期肯定亏损,公司看中更多的是客户资源以及二次开发的潜力。

虽然“增员难”已成行业普遍现象,但保监会似乎没有放松监管的意思。

在近年下发多份规范性文件后,2011年5月,保监会网站再度发布《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抬高了保险销售人员从业 “门槛”,从原来的初中以上学历,提高到大专以上学历,期望解决保险销售环节的诸多根源问题;并明确指出了13项将被禁止的误导行为。

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一直屡遭诟病,而从保监会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不难发现,监管层意在“渐进式改革”,而非“休克式疗法”。

参与保险营销体制改革研究人士称,现行营销体制的生命力依然强盛,目前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调整经营策略,从原来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演进,由大进大出的淘沙式增员过渡到精挑细选的精兵战略。

一家德国保险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表示,个险营销成功的两个关键点就在选人和培训。“一定要选到适合的人,然后配合全面完善的培训支持系统,将其培训成可靠、可信的人再去发展业务。”

他认为,目前的全行业人力下降可能是一个行业洗牌的过程。“中国的市场太新了,20年的时间,还没有完整的一代人。”而在德国,很多代理人是子承父业,专业性、诚信度都非常高。

他还表示,代理人一定要专职,而非兼职;一定要有相当的保险专业知识,甚至是财务管理等知识,才能体现专业性,被客户信服。

2. 银保销售困惑

银保业务的放缓,对那些奉保费增长速度为圭臬的国内寿险巨头来说无疑噩耗。原因在于,大多数中小保险公司都高度依赖于银保渠道和储蓄型产品。

银行保险发源于19世纪欧洲,目前欧洲仍是银行保险最发达的地区。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通过银行销售的寿险保费收入占当年新单保费收入的比例,美国为30%,法国为70%,其他欧洲国家从20%-60%不等。

在国内,银保业务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华、泰康等一批新成立的寿险公司为了抢占市场,迅速树立品牌形象,纷纷与银行签订代理协议,开展银行保险业务。

自2000年起,几乎国内所有的中资银行都开始通过收取手续费的方式代理销售保险产品。

2003年,监管机构出台保险行业规范,解除了银行代理保险“一对一”的限制,允许银行同多家保险公司合作产生了“多对多模式”,自此保费开始“突飞猛进”,银保也迅速成为寿险业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2008年,银保首次超过个险,成为寿险的主要营销渠道。

国内一寿险公司人士表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将银保业务设立为一个分销渠道成本相对较低,远比耗费巨资组建并维护自己的代理团队来得划算。此外,通过银行合作,保险公司可以借助银行的品牌声誉,在新市场中站稳脚跟,还可以获得有可能购买保险产品的广大客户群。

寿险销售“寒冬”突如其来 渠道转型路在何方?

然而,保费规模虽高速增长,但银保业务却无法为保险公司创造高业务价值。

国内银保渠道销售的产品较为简单,多为趸缴产品或三五年的储蓄型产品,对风险的保障能力较弱,利润相对较低。随着银保保费收入占比的不断升高,保险公司的利润水平也随之日益下降。

一位资深的保险业人士感慨,这是一个“高速发展”又“极度落后”的市场。

“银保产品内含价值低”、“保险公司银保价格战”和“销售误导”等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监管层的关注,银监会和保监会去年初就陆续出文对银保市场进行规范。

2010年1月,保监会和银监会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代理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不断优化银行代理寿险业务结构,加大银行代理寿险产品创新力度。


同年11 月,银监会单方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2010年年底前银行必须肃清驻点的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同时限定银保合作模式为“一对三”,即一家银行网点只能代理三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

2011年3月,保监会、银监会又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要求银、保加强协作,销售保险产品的银行人员亦须持有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并再次强调,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

一系列银保政策的出台,使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遭遇急刹车,银保保费收入普遍出现大幅下滑。

 上篇文章: 7家险企合掷700亿险资劲投保障房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相关文章:
 
  • 引导寿险销售向需求导向转型 客户需求分析系统启用
  • 浙江加强寿险销售误导监管 保险行业重诚信活动
  • 瑞士来了“超级中国团” 中国人寿第二届个人寿险销售精英高峰会散记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问题咨询 | 合作代理 | 软件下载 | 注册帮助 | 汇款方式
      玉米田版权所有,受法律保护 粤ICP备05047055号
      Email:ymt@ymt-mdrt.com 电话:020-84588202 传真:020-34500159
      玉米田服务,只要您高兴
    网络实名:玉米田 通用网址:保网  中文域名:www.保险网.com  域名:www.ymt-mdrt.comwww.bx365.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