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导致的惨剧令人心痛。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40人遇难,200多人受伤。日常生活中,诸如此类的“飞来横祸”并不少见,虽然随着国人保障意识的增强,主动为自己和家人配置意外险的市民越来越多,但这次动车事故却依然暴露出了公众在保险保障上的严重缺失。
截至7月28日,动车事故发生后国内主要商业保险公司的赔付总额总计仅237万元,覆盖伤亡人数仅45人。与汶川(微博)大地震、南方雪灾等案例一样,这个数字再次暴露出公众对于自身的风险保障投入与保险公司保障险业务不足的现状。
天灾防不胜防,对此你是否给自己配置了足够的保障?你知道意外险怎么买,买多少才能真正实现“保险转嫁风险”吗?保险业内精英建议,意外险配置需考虑家庭生活成本,身故保额最好大于40万元。
伤亡人员中仅15%有意外险
“官方公布的伤亡人数加总接近300人,但买了意外险的却不到50人,这在国外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某外资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随着国人保障意识的逐渐增强,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开始主动为自己和家人配置保险产品,提供各种保障,“但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购买了保险保障产品的人数比例还是太低太低。”
据了解,在这次事故中,中国平安一名遇难客户累计保险赔付34.8万元,是目前所有商业赔付中单笔最高的赔付额。“然而,34.8万元的商业保险赔付真的不算高。”该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交通工具意外险保额普遍不高,乘飞机意外身故的保额为40万~60万元,汽车10万元,火车(含地铁)意外伤害10万元,轮船意外伤害10万元。“试想,如果这位遇难者是家里的经济支柱,孩子年幼,还有巨额房贷的话,这30多万能解决什么问题?”
重投资轻保障 保障意识缺失
投保人数不多,赔付金额不高,此次动车事故发生后,从各保险公司已公布的出险客户和理赔情况来看,投保的比例并不高,所购买的险种也多以投资型保险、短期意外险等为主,这样的产品属性决定了获赔的保额并不高,保障程度偏低。
如果说动车事故仅仅是一个极端案例,那么保监会的统计数据则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国人保险保障意识的缺失。根据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产品占到保费收入的91.6%,而传统意外伤害类保险产品则越来越边缘化,往往在一家保险公司(寿险、产险)保费收入中占不到1%。某大型保险公司四川分公司负责人透露,近年来投资型保险产品,尤其是通过银行网点销售的银保产品,受到了大众的热捧。然而,无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投保人而言,这些产品并不是最理想的。“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类产品的利润率不高;对于投保人来说,这些产品的保障成分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据有关媒体报道,在此次动车追尾事故中,有一家保险公司已给付的客户购买的是一款银保分红险,3年所交保费约3万元,此次获得的赔款仅比其3年所缴保费多出数千元。一位知名保险专家称,这些保障功能极低的产品,理赔金比客户所付保费没有多出多少,就是存单返还罢了。
由于市民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意外险等重保障的产品在市场上并不“讨喜”,个别险种甚至已经沦为了附加险。“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一个,大家没有正确看待保险的真正作用!”该负责人表示,在金融三大业务中,保险与银行和证券在功能和目的上有着天壤之别。其中银行和证券是投资和理财的主力工具,而保险则是提供人身和财产保障的主力工具,理财只是它的附加功能而已。“但现在更多的市民把保险也当作理财工具”,他说,不少市民在选择产品时,不以保障为目的,动辄拿银行储蓄、基金产品来与保险产品比较收益,“保险客户‘保本、返还’的需求倒逼保险公司力推理财功能的业务,原本提供保障功能的业务渐渐边缘化。”
业内人士表示,保险亟待回归到“重保障”的本质上来,投保人也应该端正心态,在购买和安排家庭人身保险的时候一定要以保险的保障功能为重,而不要过于重视保险的储蓄功能。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最应该购买的险种是意外险和纯保障产品。
小资料
意外险小知识
意外险保费大致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不等,保额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保险期限有一个月、三个月、一年等多种选择。具体种类有:少儿意外伤害险、老年人意外伤害险、交通意外伤害险、综合意外伤害险等。
对于上班族而言,交通意外伤害险相对比较简单,对于投保人的年龄一般没有太大限制,消费者可通过电话、网络投保,且很多都是卡式意外险,只需凭卡片上附带的密码登录保险公司网站就能激活保险。此外,保险何时生效也可以由客户自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