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追尾事故,让大家知道了每张车票里包含2%的保险费,但保额上限仅2万元!今后,你出行会额外给自己买一份保险、买几份保险吗?
有位朋友频繁出差但从来都对保险不屑一顾,重大事故频发后“脑筋急转弯”,到处打听如何保险。他的想法很简单:万一自己玩完了可以给家人一个交代、万一自己玩残了可以减少家人的负担。而保险专家的说法更简单:“保险是创可贴,放着备用。”唉,创可贴好像只能对付对付小伤口?买,还是不买?真的是个问题。
生得计划死得随机 保险真不是浮云
“这段日子没法过了。”尚在病中的表弟突然发来一条短信,第一句话吓我一跳。
表弟上个月被检查出得病,起初以为是恶性肿瘤,全家上下集体担心,怕他会想不开,做出什么傻事。表弟倒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冷静,表示会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健康,重回工作岗位。
我向表弟的坚强表示了敬意,表弟苦笑。房贷尚有三十万需还,女儿才三岁,妻子仅有一份月薪千元的工作,父母体弱多病,退休工资不足三千。为了这个家,他死不起,只能活。幸好最后确诊没有预期那么严重,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表弟的医保可报销大部分医疗费用,表弟的单位也承诺了病假工资,加之众多亲友日常相助,日子倒也能维持。但他怎么突然给我发了这么条短信?“乘地铁吧,电梯跨了。坐动车吧,车追尾了。坐客车吧,起火烧了。喝点水吧,农夫山泉长蛆了。吃点肉吧,八戒比唐僧贵了……”接着把短信读下去,我缓了过来,原来是条针对近期热点事件编的小段子,想来是表弟在病床上闲来无事,当笑话转发过来的。
这个段子话糙理不糙,在这个生得计划,活得奇迹,死得随机的年代,月光族的我还真禁不起太严重的意外伤害,保险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还真不是浮云。
现代社会无常事件的发生概率尽管很低,但如果遭遇了,伤害就是百分之百。通过科学的规划购买一些保险,即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亲人负责。对于购买保险,其实大可不必太避讳,就像预备日常备用药和创可贴一样,宁可放着不用,但不可急需时没有。
翻出了我所购买的那几份商业保险,里面有投资连接险,有意外事故医疗保险,把可能赔付金额相加起来,总额还不少,得意之下立刻给老家的妈妈打了个电话:“如果哪天我在火车上死了,你除了得到铁道部的赔偿,另外还有我自己购买几份商业保险赔付金,哇噻,算一算,您老也够当个百万富翁的了。”话音还未落就迎来了一阵臭骂:“说什么呢!如果你人都没了,我拿着这些钱有什么用?你这死丫头只能活着回来!”
经常乘火车,每次都被“打闷包”了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拔出萝卜带出泥,让我第一次了解到每次掏钱买票坐火车时,车票价格中还包括2%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该项保险的最高保额只有区区2万元!
在此之前,我经常乘火车,从“绿皮车”到动车,再到高铁,已经不知多少次了。但是,买票时,从没有听售票人员提醒买保险的事情;拿着火车票翻来覆去看,也从没有看到“保险”字样。直至“7·23”事故发生,从媒体报道中,我才第一次长了“见识”,第一次知道每次买火车票时,票面价格中还包含着2%的铁路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初一看上去,我觉得铁路部门很负责,把乘客没有考虑到的意外因素也考虑进去了。然而,细细看完媒体的报道,我无语了。因为最高保额只有2万元,这可能还不足某些人物某些场合一顿饭的费用!“7·23”事故后,我在网上随意百度一下,保额比这大的意外险比比皆是。有一家保险公司甚至提出:旅行7天投保68元保额682万元。另一家公司推出的意外险中,20元的保额也达100万元。
我不能说每一家商业保险公司的意外险都比铁路部门的好,但至少,他们在用户购买前都会进行告知,而且,不少都是买一次保一年。而铁路部门的,每次都是“打闷包”,每次都是“一次性消费”。这样的“打闷包”式“一次性消费”,出问题后还不能由你开价索赔,如果赔偿额很低很低,你还不得不“被接受”。
我想,乘坐火车次数多的乘客,如果把每次“被打闷包”的保险费用加起来向某家商业保险公司投保,保额肯定比铁路部门的多;即使不是长期乘坐火车,随意向商业保险公司买份意外险,也比铁路部门的“一次性消费”要强。
顺手买一份保险,是我的好习惯
曾经自己一个人坐长途大巴去横店,在买车票的同时,售票人员提醒我“要不要买一份保险?”“多少钱?”“5元钱。”于是我欣然买了一份。
在坐飞机出去玩时,我也会在机场额外买一份十几元的保险。
现在回忆起来,似乎每次出行不论路程是远是近,由于危机感的作祟,我都会给自己买保险。但其实我对于保险的概念非常模糊,买保险并非刻意想到,只是纯粹在旁人的提醒下觉得花几元钱买个保障,会安心很多。不过事实证明,出行至现在,都一路平安,那是否表示保险就成多余的了?非也。相反,现在我忽然意识到“在购票的同时顺手买一份保险”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不是旅游达人,也不是商务人士,一年中很少出行,即使出行也不会太远,区区几个小时的行程时间能出什么事?保险就免了吧。”相信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从那个主要以绿皮火车为出远门的交通工具的年代,到如今动车、高铁、飞机等多项选择的时代,人们的风险意识似乎并没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提高。
新事物的推出,必定会有一个磨合的过程,而在磨合的过程中有些什么问题,我们普通百姓无从知晓,但我认为,我们可以予以自保的就是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无论是坐动车还是其他交通工具都顺手买一份保险,这将是我决定长久维持的好习惯。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综合意外险
如果不是同事的提醒,我还真没留意到,此次动车事故中,很多遇难者都是青年人、中年人。这些人,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他们的倒下,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家庭从此陷入困顿。
以前和一个保险公司的“老法师”聊天时,他告诉我,保险并不能保证投保人不出事,这是谁也没办法做到的事。所谓保险,保的其实是一个家庭的财务平衡,就是在投保人万一出事的情况下,还能够帮助这个家庭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财务平衡。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投保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比如,有的家庭希望主要经济来源遭遇意外时,房子不至于被银行收走,或者老幼不至于无所依存,或者其他家庭成员在一段时间内的生活水准不会下降太多等等。根据不同的保障需求,投保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想清楚自己希望达到的保障程度,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我认为这才是保险的意义所在。从这个点出发,才能够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保多少。
保险专家说,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份综合意外险,就像创可贴一样,没用时放在抽屉里,有用了就拿出来用。这个说法我是支持的,所谓有备无患。
当然,和创可贴不太一样的是,这份保险虽然备在那里,但是谁都会希望,它永远不要有用。
我不会为乘火车而单独买保险
提到保险,我一般只买意外险。以前,我上飞机之前,总会买上100元航空意外险。后来,有朋友硬来向我推销保险产品。拗不过她,结果我改成了一年购买一次意外险,不再单独为上飞机而购买保险。“7·23”动车追尾事故,让我重新思考要不要为单次飞行而购买保险的问题。
但鉴于我认为“7·23”动车追尾事故是极为偶然的小概率事件,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不会为上火车而单独购买保险产品。相对于飞机而言,火车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在我看来,保险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应该是防意外,而现在的保险公司大多不务正业,去搞什么寿险和投连险,纯粹是在忽悠投保人。正如一名基金经理说的那样,因为保险公司要给业务员高额的提成,因此保险公司做理财,业绩永远也跑不赢基金管理公司。我要是有钱,宁可买基金产品,也不会傻到要买保险公司的寿险和投连险,完了等着分红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