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妇联、人社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正在调研弹性退休制。”昨天,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对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引发社会关注。
据悉,现行“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退休年龄规定,是1978年制定的。今时早已不同往日,长期以来,“延长退休”的提法多次被涉及,如今又有“弹性退休”之说。
“弹性退休”会增加就业压力吗?
特长人员延时退休,基本受肯定
“年轻人难找工作,老年人就更难找了。我们找工作,不应该会受到‘弹性退休’的影响。”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小方还在找工作,对于“延长退休年龄”的说法难以接受,但对于“弹性退休”持欢迎态度。
“刚出校门,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非常难。”小方认为,如果实行延长退休,大家的工作年龄也跟着延长,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年轻人的就业;如果实行“弹性退休”制度,能延迟退休年龄的人都是一些有技术、有特长的人才,他们能为国家发挥余热,与年轻人的就业产生一种“错层需求”,对年轻人的就业影响不大,对社会也是一件好事,值得欢迎。
今年32岁的小吴,看法也与小余一样,认为“延长退休年龄”会给年轻人就业增加困难,“弹性退休”则便于操作。
小吴在一家国有企业担任副总经理,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弹性退休”持赞成的态度。“曾经遇到一个老工程师,对领导不满,导致对工作积极性不高,整天在厂里混日子。”小吴说,对于这样的“老资格”,谁也指挥不动他,还不如把工作机会留给青年人。
小吴说,对于企业来讲,最渴望的就是青壮年,有活力有思想的年轻人永远比老年人更受欢迎。另外,一些接近退休年龄的工人,并不适合干一些体力活,而且也到了很多疾病潜伏期,一味延长退休年龄,不如把选择权交给他们,这样比交给企业更容易操作。
【点评】
“退休年龄存在着工种、年龄、群体之间的复杂交织;同时,每个工种或岗位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意愿,有的体力劳动者也并不想延迟退休或者提前。要解开这个复杂的问题,‘一刀切’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王锁明教授认为,这就需要在弹性退休制度中引入自愿原则,既让员工充分发挥选择权,又不以工种和岗位有所区别对待。
“弹性退休”能减轻养老压力吗?
对于市民经济状况改变不大
记者调查时发现,藏在“退休”话题背后的是养老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会越来越多,劳动力过剩的就业形势很可能将转换为劳动力不足,这将导致养老问题十分棘手。
律师老胡今年62岁,还在办理案件。“能像我这样退休后还在工作的人有一些,但不是很多。像我这样有职称、有技术的人,越老越吃香,所以再老出来工作都有人要。可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职工,他们在职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延迟退休对于他们来说,不是‘美妙的结局’。”老胡透露,他只是闲不住,至于工作还是不工作,养老都不是问题。
与老胡相反,今年50岁的老景则为养老犯愁。“我在一家浴室打工,虽然有合同,但是还是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感觉。”老景说,对于像他这样的没有退休概念的人来说,“弹性”与否,都不是必要的。
今年53岁的老范,正在企业中“混日子”。在一线操作机器,每天体力消耗量很大;另外,每个月的收入比养老金也高不了多少,能高出一千
元就非常了不起了。“老范说,对于他来说,延迟退休或者弹性退休,都不能解决他的养老问题。”那点养老金只能够养家,不如早点退休,再打一份临工来补贴家用。
记者采访中发现,延长退休和弹性退休的“支持派”多为管理岗位、科研岗位、技术岗位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希望推迟到65岁退休,一来收入不会减少;二来经验丰富,人脉广,发挥余热空间大。而反对者都是一线的工人,他们从事的工种体力消耗大,加上养老金与如今收入差距不大,延迟退休的诱惑力不强。
【点评】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于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能否用延长退休或弹性退休来解决?”王锁明教授说,从老胡和老范身上可以看出,延迟退休或者弹性退休,工作或者不工作,对于他们来说,经济状况改变不大。所以,让他们延迟退休或者弹性退休,并不能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延迟他们退休,只是延迟了发放养老金的时间而已,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市民来说,反而是“恶化之举”。
王锁明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前的就业并不是不足,而是结构性过剩;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是青壮年,看不上老年人。在相关制度缺失以及当前养老保障未健全的情况下,出台延迟退休或者弹性退休制度,对于老年人权益保护来说,可能操之过急。
【新闻词典】
弹性退休制
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谭琳介绍说,弹性退休制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而是让男女在退休年龄上有选择权。“比如男女有个共同退休年龄的下限,50岁或55岁,到这个年龄可选择退休。同时也设置上限年龄,比如男女都是60岁,让男女都有机会在上下限间有选择的权利。”
“弹性退休”会对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人们对退休年龄有什么希望?记者昨天对此展开调查。
你想什么时候退休?
收入高的和收入低的,想法不一样
昨天中午,记者在西区大润发门口,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大家都表示对此很关注。
今年60岁的老戴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今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正在准备为他办理退休手续。
“退休之后,每个月要少拿不少钱。”老戴说,现在他每个月可以拿8000多元,退休之后只能拿3000多的养老金。“虽然这几年攒了不少钱,但是一下子还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老戴告诉记者,自己身体硬朗,技术娴熟,在单位也是一个骨干。“应该延迟退休,至少能让自己有一个选择权。”老戴说,像他这样的技术人才退休,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损失。
老潘是技术工人,一到60岁就办理手续,回家养老去了。他和老戴在同一家企业工作,因为没有职称,长期在车间一线工作,收入也比老戴少了一大截,每个月只有2000多元,一直盼望着早点退休。
“2000多元是很低的了。年轻人能干、干得动,每个月拿得也多。”老潘说,退休之后回家,也能拿一千七八的养老金。“早点退休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了。至少,应该将选择权交给我自己。”
老朱虽然还没有退休,但已经被“挂”了起来。企业每月为他缴纳保险,他也在等办理手续的那一天。“延长退休对于我们这些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并不适用。因为企业效益不好,早退早享受养老金,所以更希望早点退休。”老朱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弹性退休”能让他们有一个选择早退的权利,所以“弹性退休”更适合他们。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退休”是一个热门话题。对于身体条件好的市民来说,如果再有一手好技术,当然愿意再干几年,让老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对于那些普通市民来说,因为身体精力、体力、学习能力等原因,在职场中远不如年轻人,收入自然也赶不上年轻人,他们渴望早点退休,“弹性退休”也是他们一个不错的选择。
【点评】
“早退还是迟退?如何退?这些都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锁明说,现实中,类似老戴、老潘这样遭遇的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延迟退休”或者“弹性退休”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