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顶山,不少乘客去汽车站购票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并没有要求,却被悄无声息地卖了一份保险。
记者调查后发现,这种不事先告知搭售保险的行为,已经成了不少汽车站的潜规则。
搭售保险成汽车站潜规则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保险,如果没有投保人的准确身份信息,后期要么是无法理赔,要么是非常麻烦。这一点,难道车站不明白吗?
“买票时,售票员问我要身份证,开始我还以为乘汽车也实名制了,就把身份证和钱一起递了过去。谁知道,拿起票一看,里面还有一张保险单,我买票时没说要保险啊!”日前,平顶山市民赵先生向东方今报记者反映称,他在平顶山市客运中心站乘车时,售票员向其搭售了一份由某保险公司推出的1元钱的乘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而售票员当时并未征询他的意见。
“我当即质问售票员,对方解释说在售票窗口附近贴有提示,如果不要保险提前说明,不说明就表示默许了。”赵先生表示,买票时,因为人多,大家都在排队,根本就没注意那个提示,“这种保险是商业保险,售票员有义务解释说明。虽然只是1元钱,但我觉得车站的做法很不妥当”。
和赵先生比起来,小刘就有些窝火了。
小刘是郑州一家公司的业务员,因为业务关系,经常在郑州、平顶山两地往返。几天前,因为外出匆忙,忘了带身份证。
“去车站买票时,售票员问我要身份证,得知我身份证没带又让我报名字。”小刘说,自己平时坐车一般都会主动购买这种1元钱的商业保险,所以就很配合地报出了姓名。拿好票和那张保险单据,车来了,小刘急匆匆登上了车。“车上了高速后,闲着无聊我拿出了那张保险单,一看,把我气乐了。”因为保险单上的“刘”变成了“牛”。
“幸好没出事,要真是出事了,姑且不论没有身份证号码能不能理赔,就算保险公司通情达理,也不至于把该赔付给姓刘的钱给了姓牛的啊!”说到此处,小刘连连摇头,“虽然我不太懂保险条例,但最起码的常识我还懂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保险,如果没有投保人的准确身份信息,后期要么是无法理赔,要么是非常麻烦。这一点,难道车站不明白吗?都是钱闹的,估计车站每卖出一份保险就有相对的收益,所以才会这么肆无忌惮。”
保单上差错比比皆是
调查期间,东方今报记者又随机查看了17名乘客的保险单:9名没带身份证的乘客保单上姓名出现了错误,5名乘客保单上的投保人一栏写的是陌生人的名字。
赵先生和小刘的遭遇是偶然还是普遍现象?3月8日下午,东方今报记者来到了平顶山长途汽车站,体验了一次买票过程。
提出要买一张到襄县的车票后,售票员说要带一元钱的保险,并要求提供身份证。记者表示未带,只报了一个姓名“王××”。很快,售票员将车票和保险单递出来,但保单上记者的名字“王××”打成了“汪××”。
“名字打错了怎么办?”东方今报记者随即问道。售票员称,这种事经常发生,没关系的。被再次追问“保险单上不是我的名字,万一出现意外咋办?”时,售票员头也不抬说了一句“没事”,就不再吭声。
随后,东方今报记者又来到平顶山客运中心站。购票时,售票员并未询问乘客任何个人信息,就直接加收了1元钱的保险。在保单上,没有车次等信息,投保人信息一栏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该站服务台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名字不一样也没事,上面有客票号就行,并称“现在的车都很安全,绝大多数保险都是为了防止万一、图个踏实,根本用不上”。
调查期间,东方今报记者又随机查看了17名乘客的保险单:9名没带身份证的乘客保单上姓名出现了错误,5名乘客保单上的投保人一栏写的是陌生人的名字。
七成乘客不知保险可不买
接连几日的调查中,东方今报记者发现,至少七成的乘客不知道“1元保险”其实可以不买,而另外三成左右的乘客则表示,1元钱可有可无,就算是搭售也无所谓,主要是图个安心。
接连几日的调查中,东方今报记者发现,至少七成的乘客不知道“1元保险”其实可以不买,而另外三成左右的乘客则表示,1元钱可有可无,就算是搭售也无所谓,主要是图个安心。
一位姓吴的乘客说,自己根本不知道那保险是咋回事,“买票时人家说多少钱就多少钱,一直以为那是必须要买的。”乘客陈女士告诉东方今报记者,自己曾多次就车票搭售保险一事向车站方面质疑过,问他们为啥不在售票时向乘客解释清楚,“对方的解释是,不可能每一位乘客买票时都解释一遍,那样太费事,并称尽管是商业保险,但车站方面都是为乘客考虑,所以很多时候就直接出售了”。
对于保险单据上打错姓名、没有身份证号,甚至是别人名字这些现象,多数乘客坦言,买到票后最多看看车票上的发车时间、座号,很少仔细核对过那张保险单据上的信息,很多时候一拿到票就把那张保险单扔了。
谈及保险单据上如果身份信息不全,一旦真的遇到意外,后期可能会出现理赔困难的问题时,乘客的态度多是“没想那么多”。“主要还是钱少的问题。”一位男乘客坦言,自己其实发现过保单上姓名错误的问题,可怕麻烦也就没返回窗口询问。
平顶山市民张先生认为,是否购买保险,应该乘客自己说了算,不应在售票口直接出售,尤其是不能在隐瞒消费者知情权的前提下出售。他建议,如果车站真是为旅客的安全着想,可以仿照机场的做法,单独设立一个出售保险的窗口,如果乘客想买保险,会自己主动去购买。
搭售商业保险到底是车站售票员的个人行为,还是车站或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3月10日,东方今报记者就此分别采访了平顶山几家车站、运输公司的负责人,各方均表示不存在搭售保险的行为。
无法自圆其说的解释
在该站售票大厅内有个展板,上面显示2012年2月份平顶山客运中心站各售票员的售票和所卖1元保险的情况,11个售票员共卖出保险86246份。
3月9日,东方今报记者再次来到平顶山客运中心站,先后在两个窗口购买车票。买票时,售票员在没有看到身份证的前提下,就出售了保险。
随后,东方今报记者找到了该站负责人范奇。范奇称,他们是去年8月和保险公司合作推出这项“1元保险”的,几个月来,在运作上一直都很规范。“保监会对这种1元意外保险做的有专门的设备,买保险时,乘客必须使用身份证才能进行投保。若乘客买票时没带身份证,或者不能同时提供姓名与身份证号码是绝对买不到这个保险的。”
范奇说,销售情况并不太理想,每天甚至连一百份都卖不了。“车站出售这种保险几乎没有什么利润,每卖一份,站里能拿到的费用不到一毛钱。”
但巧合的是,在该站售票大厅内有个展板,上面显示2012年2月份平顶山客运中心站各售票员的售票和所卖1元保险的情况,11个售票员共卖出保险86246份。其中,有8位售票员当月卖出的保险份数都在7000份以上。
推“1元保险”的用意何在
范奇认为,乘客在购买车票时再花1元钱购买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就等于为自己和家人编织了又一层防护网。
根据有关规定,乘客购买的车票中已含有客票附加人身险,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收费标准为人车公里0.0048元,按100公里的乘车里程计算,每位乘客在其支付的票价中已经含有0.48元的保险费。那么,车站方面为何还要推出这种商业性保险?其真正用意何在?
对此,范奇表示之所以推出这样的“1元保险”项目,主要是想让乘客多份保障。至于车票本身含有的保险,范奇解释称那只是一种责任险,只有因承运方责任造成的伤害,乘客才能得到赔偿。乘客如因为刑事案件等意外事件受到伤害,则无法获赔。
范奇认为,乘客在购买车票时再花1元钱购买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就等于为自己和家人编织了又一层防护网。
遇记者售票立马变规范
他以“需要向售票员确认”为由,将写错姓名的保单取走。十几分钟后,又返回办公室将一元钱退给记者,并称出错的保单已被销毁无法退还。
随后,东方今报记者拿着一张一天前购买的、姓名差错的保单来到了平顶山市长途汽车站。该站办公室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姓名错误和身份证号码缺失不会影响理赔,因为站内留存的和车票一体的保单,会让保险公司看到投保乘客的信息”。
然而,当东方今报记者亮明身份后,这位负责人的解释马上改变:“姓名出现错误是售票员的失误,乘客在买票时可以要求售票员重新打印保单。”紧接着,他以“需要向售票员确认”为由,将写错姓名的保单取走。十几分钟后,又返回办公室将一元钱退给记者,并称出错的保单已被销毁无法退还。
该站主管售票工作的史姓副站长称,车站售票时出售保险一直本着乘客自愿的原则,售票大厅窗口附近张贴有明确标示。东方今报记者采访结束再次来到售票大厅时发现,售票员在出售“1元保险”时,都会逐一解释保险的性质,而且要求每位购买的乘客必须出示身份证或提供身份证号码。
主管部门曾接投诉但无权干涉
“按照规定,我们除了能够强制客运企业承担承运人责任险和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外,对于乘客购票时"被保险"及保险单上乘客信息不明确等行为,客运科只有监督促改的权力,没有强制限制取消的权力。”
作为车站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平顶山汽车运输总公司对此持何态度?该公司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这种1元人身意外险是车站直接和保险公司合作推行的,操作过程中不需要经过总公司许可,因此,自己对这一块情况也不是很不了解。
平顶山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客运科一名张姓负责人解释:“按照规定,我们除了能够强制客运企业承担承运人责任险和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外,对于乘客购票时"被保险"及保险单上乘客信息不明确等行为,客运科只有监督促改的权力,没有强制限制取消的权力。”
而据运管处驻平顶山长途汽车站监督站办公室刘主任介绍,此前他们接到过相关投诉,也曾多次建议汽车站进行整改,“我们以后会进一步加强对车站售票时的行为进行监督,确保乘客权益不被侵犯。”
花钱买的保险居然是无效的
换言之,这份1元保险是无效的,就算真的在乘车中发生意外,保险公司也不会赔付。
投保人身份信息不全能否顺利理赔?3月9日,东方今报记者拨通了“1元保险”单据后面提供的客服热线,表示想理赔。接线员要求提供保单号和投保人身份证号码。由于记者购买保险时未出示身份证,便告知了对方保单号码。2分钟后,接线员明确告知,未查到有关信息。换言之,这份1元保险是无效的,就算真的在乘车中发生意外,保险公司也不会赔付。
对此,国内某保险公司驻平顶山分公司的一位主管坦言,身份信息不全的情况下,一旦要求理赔,保险公司完全有理由拒绝赔付。“像很多时候,乘客拿到的保单上缺少了车次信息、名字也是错误的,发生意外后乘客将面临繁琐的取证环节,理赔难度将非常大。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乘客买了保险却难以理赔,买了保险等于白买。”
而法律界人士指出,售票员在售票时有义务询问乘客是否愿意购买保险,不能在乘客不知情的前提下出售,否则就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