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部长陈竺称:逐步把戒烟咨询和药物纳入基本医保
支持者认为:这有助于控制和缩减我国3.5亿烟民规模
反对者认为:用医保为戒烟埋单,“有限的好钢没用在刀刃上”
日前,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出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策略研讨会”时做了题为《中国控烟:积跬步,迎飞跃》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将通过深化医改为控烟助力,逐步把戒烟咨询和药物纳入基本医保,基本药物目录也将添加相关药品。”
对于陈竺透露的“医保戒烟”计划,各界观点不一。有人认为,这有助于控制和缩减我国3.5亿的烟民规模;也有人认为,戒烟靠的是决心和定力,若用医保资金为烟民戒烟埋单,“有限的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
求医戒烟者:老少易成功,白领最艰难
广东省中医院在2009年开办了戒烟门诊。门诊主任钟世杰回忆说,目前,每年有200多位烟民到该院寻医戒烟。一般而言,60岁左右的老人治疗的成功率最高,这是因为他们背负着为子女带孩子的重任,不想让年幼的孙子辈抽二手烟。而少年烟民,受迫于家长的巨大压力,经治疗后也很少复吸。值得注意的是,烟草公司员工的治疗成功率也极高。
治疗效果最差的,当属烟民群体中的年轻白领,治疗过程中极其容易复吸。
戒烟成本账:只能用进口药,半年3300多元
据了解,戒烟治疗,主要靠吃药,目前市场上的戒烟药几乎只有三种,分别由三家国际制药巨头生产,无国产药可用。
服药戒烟,疗程约为半年,着实不便宜。根据目前的行情,14天的药量需耗费260元;一个疗程的药费在3300元以上。目前,戒烟药不在医保范围内,需烟民自掏腰包;而针灸和辅助药物一般均在医保目录内。
“医保戒烟”引争议:“难道买伟哥也要报销?”
专注于医改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评判戒烟药是否应纳入医保,应评估四个问题:
一、推广戒烟治疗是否是最有效的戒烟方式?二、戒烟花费与效果的比例是否合理?三、医保资金有限,戒烟是否是最紧迫的公共医疗事务?如果戒烟药能入医保,“配眼镜”的费用行吗?第四点,戒烟药的潜在消费者是富人,还是穷人?
“这需要有关方面对烟民的收入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如果戒烟药入医保的主要受益者是”伟哥的消费者“,那就说不过去了。难道买伟哥也要报销?”朱恒鹏的观点很犀利。
钟世杰则认为,若能用这几千元钱帮烟民把烟戒掉,进而减少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乃至癌症的发病率,何乐而不为?
@姜垣:在冠心病治疗中,与控制血脂、血压相比,戒烟最具有成本效益,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都把戒烟药纳入医保。
@毕无烟:如果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首的一揽子慢病预防措施能落实的话,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大病发病率将明显降低,发病年龄将明显推迟。
@堂吉诃德梦:没用。咱国家研究低焦油香烟的人还能当科学院的院士呢。
@青浦医保:国内药企都干嘛去了?这么大的市场拱手让人,偌大中国产不出戒烟药吗?
@石典:多少重病的人用药得自费,倒是戒烟药进了医保。国外戒烟药都进医保了吗?
@药人生:不吸烟的人不但被迫吸二手烟,还要给吸烟者的健康买单!建议医保统筹把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分开。
-------------------------------
新华网评:“戒烟药入医保”不能回避两个问题
“戒烟药”入医保,公众心中很纠结。支持吧,有理由;反对呢,也说得过去。从国家责任来看,对于3.5亿烟民的健康负责,其实就是为整个社会的长远负责。因为吸烟和被吸烟者,都是受害者。一个烟民吸烟,不仅关系到其本人,更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利益。同时,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签约国,加快措施落实切实履行国际承诺,也是负责任大国的题中之义。戒烟药纳入医保之后,将提供政策保障,激发戒烟热情,提高戒烟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作为一种通行做法,戒烟药纳入医保在其他很多国家已经得到实施。
不过,“戒烟药入医保”还面临两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公平与效率。正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所讲,评判戒烟药是否应纳入医保应当厘清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戒烟药对于戒烟是否有主导作用?二是使用的结果能否发挥作用,资金会不会被浪费;三是如何让入保由必要性变成必须性?四是如何证明入保是扶贫而不是济富?
从公平层面讲,在医保经费有限的情况下,3.5亿人戒烟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如果不能额外提供经费补助,对现有医保经费的挤占就难以避免。此意味着,虽然现有费用的保障面扩大了,结构性的保障力度却被削弱了。如果医保费用不能体现“救急”的原则,对医保公平性就是一种损害。相比较而言,较之于戒烟药物,比之更需要纳入医保的药品还有很多。正如一些网友所讲,中国作为乙肝大国,感染者达1.2亿,患病者也有3000万人,作为治疗的几种重要药品都没有纳入医保,难免让人有不公平之感。要知道,一些抗病毒的治疗药物,本身价格高不说,还得长期甚至终生吃,这对于很多人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当然,对于那些长期罹患慢性病的人来说,医保政策不能兼顾,难免让其产生失衡感。吸烟本是个人不良习惯造成的,更多需要个人责任来进行自我救赎,过度强调国家责任,个人的责任又靠什么实现?戒烟药入保,有了国家经济托底,这究竟是一种帮助,还是一种纵容?
在效率上,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戒烟更多是基于心而不是基于药。在很多情况下,戒烟能否取得成功,不在于吃不吃药,吃什么药,而在于其是否有坚定的决心。决心强意志坚者,无药便可自戒,把烟一丢就算成功;反之,即使天天吃药,或者吃了很多药,也未必能够保证彻底戒掉。很多烟民,原本已经戒了,却因经不起引诱,又开始复吸。一个人天生不可能成为烟民,复吸同样如此,究其原因,除了对吸烟的危害认识还不够外,关键在于我们还没有全民戒烟的环境。若戒烟药入保后,人人有了可以“借戒拿药”的契机,药物使用有没有边界?靠什么来保证这种措施是有效的?又靠什么来证明资源没有得到浪费?
因此,戒烟药拟纳入医保,除了考虑其必要性外,更还考虑现实的必须性。只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对实施的公平与效率进行评估,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之后才能实施,才能使有限的医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政策善意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