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专家表示,中国将通过大幅修改法律,提高1.85亿老年人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他们的“晚年幸福指数”。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499万人,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
中国社会科学院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中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陈传书说,老龄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更与人口高峰、就业高峰重叠,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相交织,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为有效应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这是此次法律修改的最大亮点之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整个国家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问题。”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崔文星表示,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所需,不仅将有力维护老年人各项合法权益、对于促进代际和谐、社会和谐也将具有重大作用。
记者发现,修订草案从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6章50条扩展到9章86条,新增38条,修改38条,未作修改的仅10条,修改幅度可谓“脱胎换骨”。新增条款多数属于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和宜居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为此,修订草案专门新设上述三章。
在老龄事业经费保障方面,修订草案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老龄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修订草案还吸纳了有关方面意见,充实了赡养人对老年人给予精神慰藉的规定,创设了老年监护制度,完善了赡养协议的相关规定,原则规定了国家建立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
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修订草案规定建立多层次的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尤其是针对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提出国家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并吸收地方做法,规定了高龄津贴制度。
机构养老社会关注。对此,修订草案规定了养老机构设立条件、准入许可和变更、终止等制度,明确了相关部门对养老机构的管理职责,规定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针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难”的突出问题,修订草案从城乡规划预留用地、土地取得方式及用途管制等三个层次对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作了特别规定。法律同时规定,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孤寡老人以及低收入的失能、高龄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此外,修订草案还丰富了对老年人给予优待和照顾的内容,对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国家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做了规定。
“保障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大量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共同参与。”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说。
老年人投资需谨慎 切勿踏入理财的四大雷区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如今货币超发、物价走高的背景下,理财是成了不少人对抗通胀的有力武器。其中老人因为收入无增量来源,主要依靠固定退休收入,所以,他们对于通货膨胀的感受较之年轻人和中年人更甚,理财的潜在需求也更大。于是,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街头的银行,一旦有国债推出,不少老人排起长队早早等候;或者在证券公司的营业部内,有些老人一边手提菜篮子,一边盯着股票交易的大屏幕;或者是在商场珠宝首饰柜台,老人拿出攒了多年的积蓄,选购着近年价格飞涨的黄金。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老人的理财却往往容易陷入误区,而且与年轻人的理财相比,老年阶段理财可供回转的余地更小,一旦踏入理财误区,往往容易影响老人晚年生活的品质。所以,老年理财的误区更容易成为理财的雷区。那么,老年理财的误区有哪些?又该如何去避免呢?
雷区一:担保
故事:
家住五金市场附近的刘大爷今年60多岁,谈到自己的理财失误,他至今还记得去年年初自己遭遇的那场担保风波。刘大爷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淮阴区,虽然自己工作时在市区上班,但老家一直都有房产和粮田。退休之后,为了能够远离城市喧嚣,他每年都会有几个月选择回老家生活。
在去年年初,刘大爷又回到老家小住。当时村里几个村干部找到他,想让他用家里的储蓄存单,为村里的几个想发展棚菜生产的贫困户担保,办理银行小额抵押贷款。刘大爷因为碍于村干部的面子,同时也觉得乡里乡亲的帮帮忙无所谓,便把家里的3万元存单做了抵押。结果秋天还贷款时,那几家贫困户因不懂技术而赔了钱,根本无力还贷,银行依法冻结了刘大爷的存款用于还贷。这让刘大爷有怨无处诉,有苦无处说,气得大病一场。
点评:
生活中,常有老年人因碍于面子而为他人提供经济担保,最后把自己套进去的事。老年人本来兜里的钱就不多,再冒风险为他人担保,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几年,因为国家收缩银行信贷,市场上的资金一直比较紧张。有些人缺钱后会想到通过担保从银行借钱,而此时老人因为不懂得担保的相关法律规定,往往会成为被蒙蔽的群体。所以,在看不准、摸不透的情况下,老人遭遇他人的担保请求时,最好一律拒绝,因为明哲保身往往也是最安全的理财方式。
雷区二:贪利
故事:
虽然5万元的养老钱,至今还没有追回,不过,李老太如今已经不再那么着急上火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当是花钱买个教训吧。不过,话虽如此,但李老太的语气中依然透着无奈,而事情的起因则还要从2010年说起。
李老太说,大概在2010年11月份左右,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上,她听到有人通过借钱给一家企业,每个月能赚到比银行高三倍的利息。于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李老太背着家人把积攒多年的5万元养老金交给了这家企业。结果半年后得知,那家企业玩的是高息骗股的把戏,已经席卷集资款蒸发了。李老太的5万元养老金全打了水漂。经过这么一折腾,李老太急火攻心住进了医院,还险些送了老命。后来家人了解了情况,也没有责备李老太,而且还劝慰她。不过,李老太自己却一直对此追悔不已。
点评:
近年来,社会上以高息诱人的非法集资现象屡禁不止,有些老年人因贪图高利而上当受骗。血的教训说明:社会上出现的高息骗股现象,就是抓住了老年人贪利的心理。
对于这种非正常的高息现象,老年人一定要谨慎,越是高息,其背后陷阱的机率就越大。去年在银行信贷全面收紧的背景下,不少地方出现了融资利率高达30%的民间借贷,当然这样的利率水平是不可持久的,此后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国家的整治,不少从事该行的放贷人资金链断裂,最终或被抓或跑路,而投资人的钱也往往难以追回。所以。老年朋友务必要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旦有馅饼从天而降,那往往有可能就是板砖。
雷区三:轻信
故事:
如今骗子的招数越来越多,而其中不少骗子盯住的欺骗群体就是老人。今年3月外地一家媒体就曾经曝出,有些骗子通过兜售市面上较为少见的外币欺骗老人。据报道,这些骗子拿着南美洲国家秘鲁的货币,在老人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兜售,而这些骗子声称用100元人民币即可购买5张秘鲁币,到银行可兑换人民币350元。因为秘鲁币平时极少见到,所以,有些老年人就听信了骗子的谎言,买了不少秘鲁币。结果到银行兑换时被告知:这些秘鲁币全是假的。
无独有偶,在淮安的街头,有时候也会发现有些打扮成工地工人模样的人,带着一根扁担,一个蛇皮口袋,在街头随意一放,然后拿出一件貌似古董的作旧工艺品进行吹嘘,称自己的这件宝贝是在工地施工时,从地下挖出来的,然后偷偷拿到街上来卖。而此时往往会有看热闹的老人上前去跟这些骗子搭讪,有些人甚至会在骗子给出一个很大折扣后,自己掏钱购买。
点评:
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信息不灵,在理财过程中很容易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生活中,诸如此类秘鲁币骗人的招数还有不少,比如:用过期作废和造假的外币骗老人认购;用废弃、不可兑换的有价证券骗人;以及用假古董来骗人认购;多人串连组团演双簧骗人等。不过,不管遇到哪种骗术,老人们都不要轻信,要坚信:我的钱我做主,这样才可以避免很多破财陷阱。
另外,老人在投资过程中,也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轻信他人。记者接触过一位老人,在退休后,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6万元钱,进入了老年理财族行列。在理财过程中,他是傻子种地看邻居,别人炒股他炒股,别人买基金他买基金,别人买哪种股票他买哪种。一通跟风之后,是一连串的铩羽而归。最终,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情绪低到了极点。所以,老年人理财无论何时都要有自己的主见,凭自己多年的生活阅历去把握理财之道,切忌跟风。
雷区四:攀高
故事:
既然是投资理财,那么追求高收益自然无可厚非。不过,投资有风险却是一个常识。有部分老人在投资过程中往往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将自己手中的一些风险较小、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换为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品。但这种变换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家住健康新村的陈大爷就因此对自己当初卖国债买股票的决定懊悔不已。
2006年和2007年是中国股市进入新世纪后,涨幅最大的两年。今年62岁的陈大爷就是在那一波的股市上涨潮中,将自己手中的国债全都变现为股票,杀入一个自己之前并不是特别了解的投资领域。在2006年之前,陈大爷一直都是将自己的养老钱用来储蓄和购买国债。2006年年底,他看着自己周围不少买股票的朋友,天天都在谈股票涨了多少多少,于是也按捺不住,跟着朋友学会股票看盘后,就自己到证券公司开立了股票账户,并将之前购买的国债进行变现,然后都投入到股市中。
进入股市后,陈大爷先后跟着朋友投资了题材股、新股和银行股,开始他的投资收益还很不错。不过,后来随着股市的调整,陈大爷的股票盈利逐渐化为乌有,之后股市开始了为期数年的阴跌,陈大爷的投资也是一套再套。不过因为还抱着希望,所以,一直也没有割肉离场,只是时不时地会跟着朋友到证券营业部去看看盘。不过,最近,股市整体低迷的境况依然毫无改善,这让他的投资理财收益不仅没有超过当初的国债投资,甚至还蒙受了较大的亏损。
点评:
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考虑不同的投资组合。在投资理财领域有这样一个公式:一个人的风险投资可以根据“一百减年龄”的原则来确定,就是说用(100-年龄)×100%就是你风险投资的最大比例。老年人的大部分资金应该投到国债等低风险项目或支取容易的储蓄上。即使是风险性的理财产品,也应该是指那些收益率不确定而本金保证的产品。
投资皆有风险,只是风险大小不同而已。时下,社会上流行一种无风险高收益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科学,甚至有误导的嫌疑。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根本不存在无风险高回报的便宜事。有些老年人偏偏听信这套理论,不顾家人阻拦而涉足高风险投资,有的炒股、炒汇,有的涉足房地产,结果却是一赔再赔。所以,老年人在投资过程中,最好不要选择风险性高的投资方式,而是可从储蓄、国债等有稳定收益的投资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