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一席退休年龄应延至65岁的发言,引发舆论讨伐。对于65岁退休年龄的这一说法,参与退休年龄研究的人社部下属机构否认了这一说法,“这是外界的误读,我们现在还没有研究到具体的退休年龄。”目前,人保部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重点,主要置于阶梯式退休方面。
所谓阶梯式退休,是指根据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性质和个人对工作的意愿不同,设定不同的退休年龄标准。这种退休方式的优势在于,在统筹使用当期社会养老保险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加尊重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行业差异,更具人性化。
延迟退休一事,把人社部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先是人社部有关“十二五”规划的集中答问中首次提到“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表示,国外老龄化国家多是采取利用外部机制引导劳动者自觉延长退休年龄的方式应对老龄化。
有消息称,何平曾建议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退休年龄改为65岁引起轩然大波。
记者从人社部相关人士处了解,目前集中出现对延迟退休年龄的探讨不是人社部的“一时冲动”。
“几年前,部里的社会保障研究所就接到了关于退休问题的课题。”上述人士表示,“但是没有出现特定的退休年龄研究结果。”
随后,记者采访社会保障研究所高层,该人士最先否认了“65岁退休”是他们目前的研究结果,“65岁退休只是媒体的误读和炒作。”
该人士透露,“我们有关退休年龄的研究,一直都在持续进行,但是目前还没有结论指出最终的退休年龄应该在哪个节点上。”
“人口老龄化、社保基金的压力以及就业劳动力不足等方面因素,促使人社部对推迟退休年龄一事进行了讨论。”劳动关系领域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向记者表示,劳动“但在具体的退休年龄问题上,绝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是应该有层次地延迟退休。”
他建议,“蓝领因为从事体力劳动,可以维持目前的退休年龄。白领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自愿退休的原则,而国家机关干部应该按规定退休。”
公众误读“延迟退休” 实为隔山打牛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抛出“退休年龄应延至65岁”的观点后,舆论讨伐一浪高过一浪。日前,参与退休年龄研究的人社部下属机构否认了“65岁退休”这一说法,“这是外界的误读,我们现在还没有研究到具体的退休年龄。”
其实,公众何尝不知道一个研究所所长根本代表不了政府?公众只是将计就计,通过对一个专家偏颇观点的猛批,向决策部门表达对延迟退休的不满、对自身利益可能遭到侵犯的担忧。
人社部通过释放一个个专家观点试探民意,民意通过对专家观点隔山打牛式的“误读”,给决策者打预防针———不要试图侵犯公众的利益而期望公众什么也不说。一来一往中,政策的制定者和承受者逐渐试探到对方的真实想法和底线。
据称,人社部关于延迟退休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阶梯式退休方面。所谓阶梯式退休,是指根据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性质和个人对工作的意愿不同,设定不同的退休年龄标准。这就是公众所理解的“弹性退休”。阶梯式退休的优势在于,在统筹使用当期社会养老保险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更加尊重不同行业劳动者的行业差异。
阶梯式退休在各取所需的表面下,掩盖了个人在职业性质、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缴费多少、养老金多少等方面的不公平。但是因为它能满足一小部分人晚点退休的愿望,又不至于过分侵害多数人的利益,而可能被广泛接受。
除此还有更好的方案吗?有。
我们首先必须明白“谁养谁”的问题。老一代人的工资很低,是因为他们创造的价值中有一部分被拿走,变为国有资产;作为补偿,国家负责给他们养老。养老制度划断后,国家理应将这部分国有资产变现,充抵老一代人的养老金。如果这样,老一代人也只是实现了“自己养自己”,并没有沾国家的光。
但这样的公平处置是很难实现的。从“放风”出来的各种方案看,现有政策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让公众多缴养老金,如何让公众少拿几年养老费,如何把老一代人的养老负担巧妙地转嫁到新人身上。至于老一代人当年创造的“剩余”价值,好像根本没有这回事,完全没有进入政策考虑的范围之内。
减持国有股补充养老金缺口,不需要多印1元钱钞票,不需要财政多掏1元钱,仅仅是降低国有资产的份额占比,且不失国家的控股地位,有什么不可以呢?须知,这个国家是人民的,这才是真正以人(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