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的小李已经很久没跟我联系了,最近打电话一问,才发现他半年前已经离职了。我的保单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家住北市区的毛阿姨日前通过本报的维权帮办热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原来毛阿姨在2009年的时候通过某保险公司的代理人小李购买了一份终身寿险产品,从那以后,代理人小李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毛阿姨打个电话,聊聊家常的同时,还顺带推介公司新出的保险产品,逢年过节还会送来节日的问候。可自从去年12份开始,毛阿姨就再也没接到过小李的电话或短信,刚开始也没太在意,今年端午之前,毛阿姨本想打个电话给小李问问今年缴费的事情,没想到对方电话一直是欠费停机状态。
“后来感觉不放心,上门到保险公司一问才知道小李已于半年前离职了。”毛阿姨说虽然保险公司有工作人员表示后续的服务不会有问题,但仍然觉得不太靠谱,所以希望通过本报了解下具体的情况。
原因
保险公司人员高流失致大量“孤儿保单”
其实像毛阿姨这样的情况,在保险行业绝非个例。
“保险公司举办寻找生存金主人”这样的新闻每年都会见诸媒体,比如2010年某保险公司就曾曝出1800多万元保险金到期后无人认领,涉及保单达5000多份。这种因保险营销员离职,后续服务人员没到位,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的保单,业内称之为“孤儿保单”。
“由于寿险合同期限都比较长,30年、40年甚至终身,这期间,代理人因各种原因转行、跳槽,离职非常普遍。”作为某寿险公司内勤的小陈在谈到“孤儿保单”这个问题时显得格外平静,因为在他看来,300多万营销大军的数字并不能掩盖营销人员高流失率的事实。
一份调查显示,13个月内保险营销人员留存率不足30%,在行业内持续营销两年的人员不足15%。跳槽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是不看好保险业前景,有的在营销过程中遭受挫折,有的认为保险营销员待遇不公,也有的被挖脚跳到同业公司。
应对
“孤儿保单”并非真的就没人管
“营销人员的大进大出,留下的后遗症即为保险公司产生的大量‘孤儿保单’。”在小陈看来,客户在遇到“孤儿保单”时也不用太慌张,因为保险合同签订是由投保人与保险公司进行的,保单服务由保险公司来承担,代理人的存在,只是维护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方便客户咨询。这途中一旦代理人离开公司,不少保险公司的客服系统信息中就会弹出该代理人服务的所有保单信息,接下来保险公司通常会安排专人接手这部分保单。因此,所谓“孤儿保单”其实并非真的就没人管。
记者了解到,目前保险公司对“孤儿保单”的接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安排其他保险营销员接收提供后续服务;二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服务部门,配置专业人员,为“孤儿保单”提供相关后续服务。比如有的保险公司会把“孤儿保单”转到续保部或区域拓展部。
消费导航
消费者应加强对保单的关注度
虽说“孤儿保单”其实并不是无家可归,但由于存在接手的代理人服务意识不够积极,或专职部门因需要对大量的孤儿保单进行集体服务,繁重的工作量注定影响服务质量等问题,造成部分购买万能险等投资型险种的客户不能及时管理账户资金,造成资金损失,或客户错过缴费期使保单失效等纠纷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业内人士呼吁客户作为保单的投保方、被保方、受益方应加强自我对保单关注意识的提高。
“很多消费者保险意识淡薄,认为买了保险,剩下的事就是保险公司和代理人的了,平常很少关心自己保单的状况,有的消费者甚至因为时间一长就忘了自己买了保险,本来有的是可以通过保险赔偿来完成的,最后还得自己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