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现在的学习力就是未来的竞争力!玉米田保险学习网为您的成长加油!
网上视频学习
网上音频学习
保险增员秘诀
保险行销秘诀
个人成长秘诀
保险管理秘诀
保险培训秘诀
会员下载频道
客户服务频道
经纪财产频道
保险聚焦频道
保险知识世界
展业服务产品
玉米田开心地
精英会员门店
保险精英论坛
新闻中心 首页
强 力 搜 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阅 读 排 行
优 秀 广 告
会员免费门店申请
网上视频学习
玉米田电子书
推 荐 阅 读
合 作 网 站
 现在位置:首页 -> 保险热门话题
理财产品摇身变保险产品 投资者如何保护自己
作者:不详来源:上海证券报 更新日期: 阅读次数:
文字 〖字体: 〗 双击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理财产品摇身变成保险(放心保)产品,不仅年收益率瞬间蒸发,投资者还需缴纳一定的保险费,更可气的是,也许最后连本金也要不回来。这是最近发生在很多投资者身上的悲催事件。

  日前,中国证券网金博士理财维权平台接到家住湖北的肖先生的投诉,他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份的时候其父亲到汉西路上的一家银行办理转存业务,因为觉得定存的收益太低,所以其父就问一位李姓工作人员有没有收益高点的理财产品,“他就推荐了两款产品,一款5年期缴的产品,每年缴费3万元,5年之后可连本带利取出,收益比银行定存明显要高;另一款是5万元趸交产品,2年后可取出来。”

  肖先生回忆称,其父当时问了李姓工作人员是不是银行的人、卖的是不是银行的产品,当对方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其父才同意购买。“但是在购买过程中,银行人员要我父亲出示家里其他人的身份证,他们解释说那样收益更高一些”,肖先生告诉记者,在其老父亲告诉他们这件事情后,出于怀疑,肖先生拨打了银行客服电话咨询,“这才知道我父亲买的理财产品居然是保险产品!”肖先生非常气愤地表示。

  有着稳定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一眨眼变成了收益不固定且需长期缴纳保费的保险产品,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近年来时有发生。为什么存单变保单现象频频出现?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由于银行过于追求业务导向,银行理财经理为完成任务在介绍产品的时候往往没有实事求是,存在误导客户的行为。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银行所有分支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必须向总行和当地的银监局报备,且购买协议上都附有银行的公章。那么,为什么仍有如此多的投资者被骗?平安银行(000001,股吧)理财经理刘俊告诉记者,由于投资者理财知识薄弱,对金融工具不熟悉,加上追求高收益的心态,所以投资者在翻阅产品协议书时往往过于关注“投资收益”而忽视了银行公章。尤其是老年群体,他们对保险、理财了解的比较少,很容易被忽悠,而且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很难逐一阅读合约中的条款,所以老年群体便成为一些理财经理和保险推销员猎取的对象。

  客户被保险,责任当然要归咎于监管层监管的不力和银行理财经理的违规行为,但是除此之外,投资者自身恐怕也需要加强防范意识。那么,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刘俊建议投资者首先不要轻信高收益,购买的时候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重点关注风险提示;其次,在理财经理介绍产品的时候投资者可重点了解产品的投资范围或投资标的;最后,投资者在购买签约的时候要再次确认合同,重点关注签约主体,不要被银行工作人员提供的一张张单子所迷惑,签名时要仔细看清楚,防止误把存单看成保单。

 

 上篇文章: 平安产险联手腾讯国内首推个人虚拟财产保险

  下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相关文章:
 
  • 穆迪:中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将受益于银监会理财产品新规
  • 保险理财产品网上团购遭“秒杀”
  • 保险披理财产品“马甲”淘宝上热卖
  • 热卖理财产品实为保险 投资变投保引网友质疑
  • 万能险收益不如银行理财产品 保险巨头升级终身重疾险
  • 保险理财产品更适合中长期投资
  • 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保险等打入券商代销范围
  • 保监会为财险理财产品立规
  • 团购风吹向理财产品,网络兴起“理财团”
  • 迎合投保人收益心理 短期保险越卖越像理财产品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问题咨询 | 合作代理 | 软件下载 | 注册帮助 | 汇款方式
      玉米田版权所有,受法律保护 粤ICP备05047055号
      Email:ymt@ymt-mdrt.com 电话:020-84588202 传真:020-34500159
      玉米田服务,只要您高兴
    网络实名:玉米田 通用网址:保网  中文域名:www.保险网.com  域名:www.ymt-mdrt.comwww.bx365.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