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资产管理行业版图重新划分的一年,业务不再为某类金融机构独享,金融界内子行业垄断某类业务的格局被打破。”华宝证券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年度报告如是总结道。
报告认为,2013年保监会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一对一”定向产品和“一对多”集合产品,意味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的重新开闸。
伴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新政密集出台,迈入大资管平台的保险资产管理行业,在将投资触角延伸到了权益投资领域的同时,保险资管产品与银行理财、基金、信托等产品的短兵相接或许才刚刚开始。
资管业务重开闸
“自2006年保监会启动保险资管产品试点以来,此次再度启动试点,不仅是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挥主动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突破,也是其迈入大资管平台的重要里程碑。”华宝证券研究报告表示。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保险行业资产总额由2004年的1.19万亿元猛增至2013年底的8.3万亿元。10年来,保险资金在发生“量变”的同时,也产生了“质变”:保险资金运用已自成体系,投资渠道逐步放开走向多元化。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国内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2003年,2006年随着太平资产管理公司的批准筹建,“9+1”的保险资产管理格局正式形成。2010年12月,生命人寿获准筹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此后,安邦资产管理公司和光大永明资产管理公司筹建申请也相继获批,保监会开始对中小保险公司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开闸。
截至2013年年底,国内已获批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包括香港)有18家,可以开展保险资金委托的有17家,已获批在香港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有4家。
随着2012年下半年保险投资新政密集出台以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大幅拓宽,可投资金融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非上市股权投资、银行理财产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股指期货、金融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均纳入其投资范围,保险资金的投资运作空间大幅扩展。
涉足权益投资领域
随着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太平洋卓越财富优选50产品”和泰康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泰康资产—积极配置投资产品”的成立,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触角正式延伸到了权益领域,资管产品线日趋完善。
导报记者获悉,2006年第一轮试点时发行的保险资管产品只有6款,有1只是货币型,其他5只为债券型产品。而随着“泛资管”时代的来临,试点再度启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密集发行资管产品,产品结构更趋多样化,并将客户延伸到保险业以外的领域。
险资投资渠道扩张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以非标资产为代表的其他投资,在保险投资资产中的占比迅速提升。据华宝证券研究所统计,截至2013年底,保险资金投资以非标资产为代表的其他投资资产占比达到16.9%,而同年4月该比例仅为11.25%,半年多的时间里增长了5.65个百分点。
导报记者从太平洋保险集团了解到,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旗下“太平洋卓越财富优选50产品”于2013年11月28日成功发行。据介绍,该产品从市场上将近500只主动管理型的权益类证券投资基金中,精选出50只左右的股票基金和偏股型混合基金作为主要基础资产,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投资特定风格的基金获取超越市场基准的收益。
“太平洋卓越财富优选50产品成立是该公司首次将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触角延伸到了权益投资领域。”太平洋保险集团相关人士表示,2012年底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获得了受托管理保险业外资金的资格备案,标志着从2013年起目标客户可以扩展到保险业外的各类机构,同时也意味着所有的产品将要与银行理财、基金、信托或资管计划直接竞争。